处暑过后养生要防燥 预防秋燥三大保健方
发布时间:2021-05-05
发布时间:2021-05-05
紧跟在立秋后面的节气是处暑。今年处暑在8月23日。历书云:“斗指戊为处暑,暑将退,伏而潜处,故名也。”《月令十二集解》中则曰:“(处暑)七月中,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处暑时节,三伏天气已过或已接近尾声,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,故民间有“处暑寒来”的谚语。但是,处暑节气期间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,晴朗之日的午后仍可感到十分炎热,故民间有“秋老虎,毒如虎”之说。但是,处暑节气期间炎热的气候毕竟已接近尾声,白天的气温虽然仍较高,但早晚的温度已经变得很低,因此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,小心受凉感冒。处暑节气期间气候的显著特征为干燥少雨、空气湿度小。
处暑期间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:皮肤变得紧绷绷的,甚至起皮脱屑,毛发枯而无光泽,头皮屑增多,口唇干燥或裂口,鼻咽干得冒火,大便秘结,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秋燥”。燥是秋天的主气,燥胜则干,引起鼻干、咽干、皮肤干裂、皱纹增多等。“秋燥”则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,多发于秋分前后,病症特点是在一般感冒的基础上,出现发热、怕冷、头痛、少汗、咳嗽少痰、咽干鼻燥、口干唇裂等。一旦出现这些症状,如不及时防治,病邪会深入,病症会加重,少数人还会出现高热、抽风、出血等严重危象。此外,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,因此,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。
那么,如何“养”掉燥气呢?
秋季防燥,要以养阴清燥、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。在吃方面,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、滋阴益气的中药,如百合、杏仁等,对缓解“秋燥”多有良效。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,应适当向能养阴、生津、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。
具体说来,一是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,如麦片、黄小米、玉米、绿豆、白芸豆等;二是当季的蔬果类,如萝卜、绿叶蔬菜、芋头、南瓜、黄瓜、梨、柿子、葡萄、柑橘、大枣、荸荠等;三是滋阴润燥的荤食类,如鸭肉、河鱼、河虾等;四是可适当饮食进补,一来可补充夏季耗损,二来可为抵御寒冬奠定基础。但进食不可随意,宜采取清补、单补之法,从缓、从少、从素,不宜过多过猛,切忌突然大补。像海参、蛇肉、甲鱼、鸭肉、鸭蛋、萝卜、豆腐、芝麻、银耳、莲藕以及中药黄芪、麦冬、沙参、百合、莲子、山药、扁豆、红枣等药食品可为席上佳品,鸡肉、牛肉、鸽肉、当归、熟地黄等较为偏温热之品也可适当食用,但对于羊肉、狗肉、鹿茸、附片、辣椒、花椒等大温大热之品除非阳虚体质者应尽量少吃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《千金翼方》中说:“秋冬间,暖里腹”,因此在饮食上还应注意暖腹,慎食生冷之品,故西瓜、香瓜、菜瓜等宜适量少食。
秋季要多喝水,但如果我们只喝白开水,有时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,因为水分进入人体后,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。这时,可以用“朝朝盐水,晚晚蜂蜜”的方法喝走秋燥。方法很简单,就是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凉的盐水,晚上睡前喝一杯温的蜂蜜水。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水分,还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秘,是秋季养生防燥的好方法。
推荐:预防“秋燥”三大流食保健方
1、梨粥:梨2~3个,洗净后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,加水煮粥。梨,味甘酸性凉,有生津润燥、清热化痰的功效,大米健脾益气,两者同煮为粥,具有益气健脾、滋阴润燥的作用,可作为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。
2、百合银耳粥:鲜百合50克,银耳10克,大米100克。将百合洗净切碎,银耳用温水发开后,洗净切碎,与大米同煮为粥。百合,味甘性微寒,有养阴润肺、清心安神的功效;银耳,味甘淡性平,有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的功效;大米益气健脾,三者同煮为粥,具有润阴润燥、补肺养心、健脾生津的作用,适用于在干燥的秋季食用。
3、银百秋梨羹:银耳10克,百合10克,秋梨1只,冰糖适量。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,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、冰糖,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时后,食梨喝汤,有滋阴润燥、止咳化痰的功效,适用于秋燥咳嗽、干咳少痰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