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七花的功效及形态特征
发布时间:2020-04-12
发布时间:2020-04-12
三七花,中药名。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(Burk.) F. H. Chen ex C. Chow的花。 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生津,平肝降压之功效。常用于津伤口渴,咽痛音哑,高血压病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;根状茎短,竹鞭状,横生,有2至几条肉质根;肉质根圆柱形,长约2-4厘米,直径约1厘米,干时有纵皱纹。地上茎单生,高约40厘米,有纵纹,无毛,基部有宿存鳞片。叶为掌状复叶,4枚轮生于茎顶;叶柄长4-5厘米,有纵纹,无毛;托叶小,披针形,长5-6毫米;小叶片3-4,薄膜质,透明,倒卵状椭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,中央的长9-10厘米,宽3.5-4厘米,侧生的较小,先端长渐尖,基部渐狭,下延,边缘有重锯齿,齿有刺尖,上面脉上密生刚毛,刚毛长1.5-2毫米,下面无毛,侧脉8-10对,两面明显,网脉明显;小叶柄长2-10毫米,与叶柄顶端连接处簇生刚毛。伞形花序单个顶生,直径约3.5厘米,有花20-50朵;总花梗长约12厘米,有纵纹,无毛;花梗纤细,无毛,长约1厘米;苞片不明显;花黄绿色;萼杯状(雄花的萼为陀螺形),边缘有5个三角形的齿;花瓣5;雄蕊5;子房2室;花柱2(雄花中的退化雌蕊上为1条),离生,反曲。果实未见。
生长环境
野生于山坡丛林下,今多栽培于海拔800-1000m的山脚斜披、土丘缓坡上或人工荫棚下。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野生者已少见,多为栽培。
炮制
一、药材性状
本品为三七花序的干燥品。呈半球状、球状或伞状,绿色或黄绿色,直径0.5-2.5com,总花梗圆柱形,长0.5-4.5cm,直径约0.1cm,常弯曲,具细纵纹。其上密集着这生约200朵小花蕾,成圆球状,小花蕾圆柱形,长约0.2,直径0.1cm,小花梗细长,0.5-1cm。质较松脆易碎。气芳味香,味微苦回甜。
二、饮片性状
呈半球状,球状或伞形,直径0.5-2.5cm,总花梗长0.5-4.5cm,圆柱形,常弯曲,具细纵纹。展开后,小花柄长0.1-1.5cm,基部具毛鳞状苞片。花萼呈黄绿色,先端5齿裂。剖开在放大镜下观察,花瓣5,黄绿色。花药椭圆形,背着生,内向5纵裂,花柱2枚,基部合生。质脆易碎。气微,味甘微苦。
药理作用
1、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:镇痛作用;
2、抗炎作用;
3、对血管和血压作用:对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。
入药部位
花。
性味
味甘,性凉。
归经
归肝、肾经。
功效
清热生津,平肝降压。
主治
用于津伤口渴,咽痛音哑,高血压病。
相关配伍
治渴饮,咽痛音哑:三七花适量,泡开水频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开水泡服。
使用注意
1、三七花性凉味苦,感冒期间不宜服用,否则会加重病情。
2、《广西中草药》称本品:“孕妇慎用”。
采集加工
6-8月开花时采收花序,薰蒸晒干。